易经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千古经典,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精髓。自古以来,无数的学者、智者和世人对易经进行深入研究,探讨其中的奥秘和哲理。那么,易经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呢?
简而言之,易经是研究变化的学问。它从宇宙宏观至微观、从天人合一至人事关系,都以变化为核心,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道理。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阐述,将宇宙万物的发展演变归纳为八卦的变化,揭示了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规律,以及不同状态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关系。通过阅读易经,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,把握事物的演变脉络,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。
同时,易经也是研究人生的学问。它不仅帮助人们认识了事物的变化规律,更重要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变化。易经强调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,通过八卦和卦象的解释,揭示了人与人、人与事、人与时空的关系,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如何选择、如何发展。易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智慧,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,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。
此外,易经还是研究心灵成长和修养的学问。易经主张内外调和、修身养性,提倡人以善心、和心去对待事物。易经中的“化妖除魔、宁静致远”等思想,对于个人心态的调整和内心修炼都提供了有效的指导。通过对易经的学习和实践,人们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、人格境界和心灵智慧,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。
综上所述,易经是一门研究变化、人生和心灵成长的学问。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,更是人们思考和指导自身生活的宝贵智慧之源。通过对易经的深入研究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,掌握人生的发展路径,并实现自身的心灵成长与提升。因此,学习和研究易经,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中国易经文化研究院的简介
《易经》也称《周易》或《易》,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,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,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(姬昌)根据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(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),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,被誉为“群经之首,大道之源”。在古代是帝王之学,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商家的必修之术。从本质上来讲,《易经》是一本关于“卜筮”之书。“卜筮”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,而《易经》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。
易经,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。据文献记载: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,李斯将《周易》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。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《周易》,包括汉代的京房、郑玄,魏晋时代的王弼,唐代的陆德明、李鼎祚、孔颖达,宋代的邵雍、程颐、朱熹等等。
演算易经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:义理派和象数派。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、爻辞。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、爻辞。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,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。前者如王弼、程颐,当代有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等。后者如京房、邵雍等详见《出生时间与命运》。
明代末年,《易经》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,十七世纪末,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(Joachim Bouvet,汉名白晋,1662年-1732年)的介绍、更将《易经》以二进制解释。现在无论中国大陆、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《易经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