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名的民族特色: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姓名

jimingbao2980
人名的民族特色 html

传统人名由名和字两部分组成,一些文人士大夫还有起号的习惯。如果说姓氏的作用在于别宗族,而名则是个人的语言标识符号。《说文》云:名,自命也,从口夕,夕者冥也,冥不相见,故以口自名。

人名的民族特色: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姓名

命名的意义

在正名观念的影响下,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取名,春秋时代即有所谓命名之道的说法,名有五:有信,有义,有象,有假,有类。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)。以生名为信,以德名为义,以类名为象,取于物为假,取于父为类(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)。大诗人屈原在其杰作《离骚》一开头就历述自己先天具有的内美:一是帝高阳的后代,二是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时,三即是父亲给取了个好名字—名余日正则兮,字余日灵均,可见对名字的重视。

后世甚至更有把命名纳人礼法者。正因为如此,人们常常把命名与个人运遇、家族命运、国家兴衰联系起来。命名的用意自然也就深受时代、文化、心理等因素的影响。

人名结构

语言形式上,汉语人名是以一字名、二字名为主,三字名极少见。时至今日,单字名尤为盛行。

字,又叫表字,这一习俗出现得似乎也比较早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已有男子二十,冠而字;女子许嫁,笋而字的说法。男女成人之后取字,标志着一个人正式步人社会,受人认可、尊敬的开始。颜之推的《颜氏家训·风操》云:古者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。名和字有不同的作用。

在讳名的语言迷信观念的影响下,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名是不能随意称呼的,长大以后立字代之,讳名称字。除了君对臣,父对子,师对徒可以称名,同辈之间只能以字相称,而不能呼名。名只用来自称,以示谦逊;字用来供人称呼,以示尊重。名与字在古时可谓各司其职,各有分工,在词义上往往又明明暗暗地互相联系,互相补充,体现命名取字的完整的意图。

试举几个明显的例子:

  • 孔鲤:名鲤,字伯鱼。按:鲤是鱼的一种。孔鲤,孔子之子。
  • 诸葛亮:名亮,字孔明。按:孔,甚也;孔明,与亮暗合。
  • 马致远:名致远,字千里。按:千里自然致远了。
  • 唐寅:名寅,字伯虎。按:十二天干中寅者,即虎也。
  • 蒲松龄:名松龄.字留仙。按:松龄千年,自当留仙。

字的语言形式也以一言字、二言字为主,且二言字占绝对优势。字的传统保持了很久,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(原名文,字逸仙)、文学家鲁迅(原名周树人,字豫才)还都有名有字。不过,随着时代变迁,命字的传统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
取号的风气主要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。号往往根据一个人的年龄、生活环境、志趣爱好等来取。有的一生中还取过好几个号。比起名、字,号显得较为活泼,因为起号者大都是文人雅士,所以往往不拘常规,颇少儒学头巾气。如明大剧作家汤显祖,字义仍,儒学气味很重,而其自号清远道人何其飘逸。后人在称呼前人时也往往喜欢称号。如唐诗人杜甫,自号少陵野老,后人就常常称之为杜少陵编其诗集也有称《杜少陵集》的。

现代人已不用号,但文人常常喜欢取笔名,似乎同此一脉相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