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名避讳皇帝是什么开始的

jimingbao2640

取名避讳皇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,在民间流传已久。那么,这种习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

避讳的起源

避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。当时,为了表示对君王的尊重,朝廷官员在奏折和公文中都会回避使用君王的名字。这种避讳行为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仪规范,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。

取名避讳皇帝是什么开始的

汉代的避讳制度

到了汉代,避讳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。汉武帝刘彻颁布了《避讳令》,规定官员在奏折中必须避讳皇帝的名字。同时,民间百姓在取名时也必须避讳皇帝的名字。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。

例如,汉武帝的名字「彻」,因此在当时没有人能使用「彻」字作为人名。取而代之的是,人们会使用「澈」或「徹」等相近的字。这种避讳行为不仅限于皇帝的名字,还延伸到皇帝的祖先和后代。

魏晋南北朝的避讳风气

魏晋南北朝时期,避讳风气愈演愈烈。当时,皇帝的尊号往往有几十个字,这使得避讳变得非常困难。再加上政局动荡,皇位频繁更替,使得避讳的范围不断扩大。

例如,晋武帝司马炎的名字「炎」,因此在当时不能使用「炎」字取名。而到了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,「衷」字也被列为避讳字。这种避讳行为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,甚至出现了一些荒诞的现象。

唐宋时期的避讳改革

到了唐代,避讳制度才有所改革。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废除了《避讳令》,允许官员和百姓在奏折和人名中使用皇帝的名字。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避讳的负担,同时也显示了唐朝皇帝的开明和自信。

宋代沿袭了唐朝的避讳制度,但也有所调整。宋太祖赵匡胤规定,皇帝的名字只能在奏折和公文中避讳,在民间百姓取名时则无需避讳。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避讳的压力。

明清时期的避讳复兴

到了明清时期,避讳制度又有所复兴。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,重新颁布了《避讳令》,规定官员和百姓必须严格避讳皇帝的名字。违者将被处以极刑。

清朝沿袭了明朝的避讳制度,并进一步强化了避讳的范围。乾隆皇帝的名字「弘历」,因此在当时不能使用「弘」和「历」等字取名。这种避讳行为给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,也成为了清朝专制统治的一个缩影。

近代的废除避讳

随着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,避讳制度逐渐被废除。1912年,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,其中规定「废除旧时避讳之恶习」。从此,避讳皇帝的名字在民国社会中不再被强制执行。

结语

取名避讳皇帝的习俗始于西周时期,在汉代得到发展和完善,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,在唐宋时期有所改革,在明清时期复兴,最终在近代被废除。这一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和演变,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