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皇帝起名有什么讲究

jimingbao3240

古代皇帝起名有什么讲究

皇帝的姓名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,它代表着皇权的正统性和权威性。因此,在古代,皇帝起名有着非常严格的讲究和规定。

字号

皇帝的字号,一般由两个字组成。第一个字称为“庙号”,第二个字称为“谥号”。庙号是皇帝死后,进入太庙祭祀时所用的称号。谥号则是皇帝死后,根据其一生功绩所给予的评价。庙号的制定,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。一般来说,开国皇帝的庙号为“太祖”,其后的皇帝庙号依次为“太宗”、“世宗”、“高宗”等。如果皇帝在位时间较短,或者功绩不明显,则可能没有庙号。谥号的制定,也有一定的规则。一般来说,有功绩的皇帝谥号为“文”、“武”、“仁”、“圣”等。而如果皇帝有重大过错,则谥号可能会为“炀”、“昏”、“戾”等。

名讳

皇帝的名讳,一般由两个字组成。第一个字称为“姓”,第二个字称为“名”。姓是家族的标志,而名则是个人的名字。皇帝的姓氏,一般都是固定的。汉朝皇帝姓刘,唐朝皇帝姓李,宋朝皇帝姓赵,明朝皇帝姓朱,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。皇帝的名字,则比较灵活。一般来说,皇帝的名字都是比较吉祥的,寓意着国家繁荣昌盛、百姓安居乐业。例如,汉武帝刘彻,取“彻”字,寓意着扫荡边患,开疆拓土;唐太宗李世民,取“世民”二字,寓意着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。

避讳

在古代,皇帝的名字是不能直呼的。如果不小心直呼了皇帝的名字,会被视为大不敬,轻则受罚,重则可能被处死。因此,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人们在提到皇帝时,一般都会使用尊称,例如“陛下”、“圣上”等。皇帝的避讳,不仅限于名字,还包括与名字同音或同义的字。例如,汉武帝刘彻,讳“彻”,因此在汉朝时期,“彻”字不能使用。唐太宗李世民,讳“民”,因此在唐朝时期,“民”字不能使用。

改名

皇帝改名,在古代也是比较常见的事情。一般来说,皇帝改名有以下几种原因:登基改名:皇帝登基之后,为了表示与过去的新生,可能会改一个新的名字。例如,汉高祖刘邦,登基前名叫刘季。避讳改名:如果皇帝的名字与新君的名字相同或相近,为了避讳,皇帝可能会改一个新的名字。例如,唐高宗李治,登基前名叫李世民,因避讳其父李世民,改名为李治。恩赐改名:皇帝为了表彰大臣的功绩,或者出于其他原因,可能会恩赐大臣一个新的名字。例如,明朝开国功臣徐达,原名徐天德,后被朱元璋赐名徐达。

结语

古代皇帝起名,有着非常严格的讲究和规定。皇帝的字号、名讳、避讳、改名等,都有一定的规则和意义。这些讲究和规定,一方面彰显了皇权的正统性和权威性,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