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燮字取名寓意及含义

jimingbao2010

郑燮,清代著名书法家、画家、诗人,字板桥,号竹石,别号道人。他的字号取名颇有寓意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感悟。

郑燮字取名寓意及含义

一、字号“板桥”的由来

郑燮的字“板桥”,源自于其童年时的一段经历。相传,郑燮幼年家境贫寒,经常要到邻村去求学。途中要经过一座小桥,桥下河水湍急。每当遇到大雨,小桥就会被冲垮,郑燮不得不绕道而行。久而久之,郑燮便有了“板桥”之称。

后来,郑燮发奋读书,考中进士,出仕为官。为了纪念自己求学时的这段经历,他正式将“板桥”作为自己的字。

寓意:

  • 坚韧不拔:小桥虽小,却能经受住暴风雨的考验,象征着郑燮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。
  • 通达豁达:桥梁的作用是沟通两岸,寓意郑燮心胸宽广,待人接物通达豁达。

二、号“竹石”的含义

郑燮的号“竹石”,取自于他所喜爱的竹子和石头。竹子坚韧挺拔,四季常青,象征着高洁、正直。石头坚硬不屈,纹理自然,寓意着质朴、淡然。

寓意:

  • 品格高洁:竹子象征着高洁的人品和节操,寄托了郑燮对自身品格的追求。
  • 心境淡泊:石头代表着质朴、自然,体现了郑燮超然物外、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。

三、别号“道人”的取意

郑燮自号“道人”,源于他对道家思想的推崇。道家讲究清静无为,返璞归真。郑燮一生仕途坎坷,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和人情的冷暖,逐渐归隐田园,潜心修道。

寓意:

  • 超脱俗世:“道人”表明郑燮已脱离世俗名利,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。
  • 道法自然:道家崇尚自然,顺应天理。郑燮自号“道人”,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。

四、郑燮字号的整体寓意

郑燮的字号“板桥”、“竹石”、“道人”,三者结合起来,体现了他高洁的人品、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和对道家思想的向往。

板桥的坚韧不拔和通达豁达,象征着郑燮坎坷仕途中依然保持乐观和追求通达的品质;竹石的质朴和淡泊,反映了他清心寡欲、寄情山水的情怀;道人的超脱俗世和道法自然,则体现了他追求精神自由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。

郑燮的字号,既是其人生经历的写照,也是其思想境界的体现。它们不仅是文字符号,更是承载着郑燮精神世界和人生感悟的文化瑰宝。


清代诗人郑燮怎么读?

郑燮读音:zhèng xiè。

郑燮(1693-1765),即郑板桥,字克柔,号理庵,又号板桥,人称板桥先生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。康熙秀才,雍正十年举人,乾隆元年(1736年)进士。官山东范县、潍县县令,政绩显著,后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,为“扬州八怪”重要代表人物。

郑板桥一生只画兰、竹、石,自称“四时不谢之兰,百节长青之竹,万古不败之石,千秋不变之人”。其诗书画,世称“三绝”,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。 代表作品有《修竹新篁图》《清光留照图》《兰竹芳馨图》《甘谷菊泉图》《丛兰荆棘图》等,著有《郑板桥集》。

郑板桥书法,用隶体掺人行楷,自称“六分半书”,人称“板桥体”。其画,多以兰草竹石为主,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,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。

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,他每画必题以诗,有题必佳,达到“画状画之像”“诗发难画之意”,诗画映照,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,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,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,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,针砭时弊,正如他在《兰竹石图》中云:“要有掀天揭地之文,震电惊雷之字,呵神骂鬼之谈,无古无今之画,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。”

扩展资料

郑板桥画竹,“神似坡公,多不乱,少不疏,脱尽时习,秀劲绝伦”。《清代学者像传》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,自己曾有诗写道:“四十年来画竹枝,日间挥写夜间思,冗繁削尽留清瘦,画到生时是熟时”。

后来他说:“凡吾画竹,无所师承,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”。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,提炼出“眼中之竹”、“胸中之竹”、“手中之竹”的理论。“眼中之竹”是自然实景,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;“胸中之竹”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;“手中之竹”是艺术创作的实现。他把主观与客观、现象与想象、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,创造了师承自然,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。

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,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,借题画诗发挥,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。如:有的借兰花特征,透溢出做人胜不骄、败不馁,持平常心态的胸臆,题画诗云:“兰花与竹本相关,总在青山绿水间,霜雪不凋春不艳,笑人红紫作客顽。”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,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、持久、清香,不浮不躁,不争艳。咫尺画幅,拓展无限之大,意境深邃。又如:有的借一丛丛兰花,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,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。

名人名字的含义

1、孔子姓名的由来孔子是神国公孙嘉的后代,公孙嘉字孔文。 我国古人有的以祖先的“字”为姓,如鲁公子牙字叔,他的孙子就叫叔得臣。 孔子也是近这种方式为姓的。 故姓孔。 为什么人们叫孔子为“孔老二”呢?原来,孔子的父亲叔梁纥,是鲁国的一个将军,他原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。 这仅有的一个儿子是个瘸子。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,叔梁纥当然很不满意。 于是,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。 后来,果然又生下了孔子,叙梁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,就给他取名为孔丘,字仲尼。 “仲”字是排行,表示“第二”的意思,因为孔子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,所以人们又叫孔子为“孔老二”。 2、李白名字的由来相传李白到七岁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。 原因是他在“抓周”时,抓了《诗经》这本书,这不但喜坏了他父亲,而且也难坏了他父亲。 他想:如果儿子长大成了诗人,若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好名字岂不遗憾?于是,越往诗人的名声方面想,越发对儿子取名之事慎之又慎了,故此一拖多年没有定名。 这年春天,李白一家在家院中游玩,他父亲想作一首春日的七绝诗,有意考考儿子的本事。 他咏了两句:“春风送暖百花开,迎春绽金它先来”后就说:“后面的诗句我想不出来了,由你们母子二人续上吧。 ”李白的母亲想了一会道:“火烧杏林红霞落”,她的话音刚落,李白就用手指李树,脱白说道:“李花怒放一树白。 ”他父亲听后,连声叫好,忽然心里一动:这句诗的头一个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?这最后一个“白”字不正说出了李花圣洁高雅吗?于是,他当即决定儿子的名字就叫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