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氏演变与社会变革从反映社会等级到塑造身份认同

anleey1500

中国传统的人名一般由姓、名、字三个部分组成。姓在前,名、字在后,这个顺序本身已经表明了姓的重要性。

姓氏演变与社会变革从反映社会等级到塑造身份认同

姓,又称姓氏。在上古时代,姓和氏却并不一致。姓本是母系社会的产物,其时只有妇女才有姓,她们掌管着部落大权,姓是部落的标志,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。

据史籍记载,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,例如:

  • 姜: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
  • 姬:黄帝的姓
  • 姚:舜的姓
  • 姒:禹的姓

其他古老的姓还有嬴、娄、娥、如、妨、妙、妊等,无不如此。何况姓字本身就由女生组成,不也更透露出了这个秘密吗?可见,从姓的早期结构上也可印证中国历史上母系社会的存在。

氏,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识。三代之前,姓氏分而为二,男子称氏,妇人称姓。氏所以别贵贱,贵者有氏,贱者有名无氏(《通志·氏族略》)。

古籍记载中的伏羲氏、神农氏、高阳氏、有虞氏,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,妇女逐渐失去了对姓的特权,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,子女皆从父姓。至此,姓氏也合而为一。

不过,开始时姓还只为上层贵族所拥有,平民还是与此无缘。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普及。汉语中“百姓”一词的词义递变正折射出这一变化。

“百姓”的“百”是众多之意,此词出现比较早,在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中已时时可见。它的出现标志着这时贵族群对姓的拥有:“群黎百姓,遍为尔德”((诗经·小雅·天保));“今予其敷心腹肾肠,历告尔百姓于联志”(《尚书·盘庚》);这里的“百姓”都泛指众贵族。

至战国时代由于姓不再为贵族所垄断,故词义发生变化。开始泛指平民。《孟子·粱惠王》中多次用“百姓”一词,指的都是普通的自由民。现代汉语“百姓”的词义指的是普通民众,与此就相当接近了。

秦汉时代彻底废除了周代的宗族世袭分封制,姓、氏的作用、价值也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,姓、氏之别日益显得毫无意义。清初顾炎武说:“姓、氏二称,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。”

司马迁作《史记》,将姓、氏混而为一,只是顺从了当时的习惯。至此,姓氏完全演变成仅仅是一种宗族的徽号。子沿父姓,代代相传。现代汉语更将姓氏作为一个词看待。

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中国人姓氏越来越丰富多样,也越来越复杂。有单姓,也有复姓,个别的还有三字、四字的姓。据统计,如果将古今姓氏一并计算,单姓、复姓总数可达七八千个之多,不过有些现在已经不再使用。其中常见的单姓也有一百多个。

相当一部分姓氏仍能看出它们同历史文化的某些联系。如龙、马、熊、羊诸姓,显然同古图腾崇拜有关;王、侯、文、武诸姓,就取自先祖的爵位或谥号(周朝文王、武王后裔,除姬姓外,还有用文武为姓的);齐、鲁、魏、吴诸姓,又当是先秦时代各诸侯国的后人;尉、史、司马、司徒诸姓,则来自官职名称。

有部分姓氏还来自其他少数民族,如独孤、呼延(匈奴族)、慕容、宇文(鲜卑族),堪称民族交流、融合的一个旁证。

中国人的姓氏有着鲜明的民族印记,凝聚着强烈的宗族观念和血缘关系。一直到现在,还常有海外华人回大陆来循姓寻根,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很特别的现象。